印刷如今在其产业链中无疑扮演着一个出力不讨好的角色:发行看出版社的脸色、接活看客户的脸色,而让印刷人更加无所适从的是,其中大部分的指责与质疑来自于基本上不具备印刷常识的“上帝”们。印刷人绞尽脑汁也无法猜出下一个不合理要求又会是什么。“与样品百分百接近就是我们最大的追求”,虽然有戏谑的成分,但其间的无奈,如果没有一线的实际经验是无法体会的。除了上述各方的压力,原料的飞涨,人才的流失,同行之间的相互压价,都使得印刷业处于一种混乱的无序竞争之中。
不过想当初,印刷也曾风光过一把:计划经济下,虽然没有赚得盆满钵满,但也是国有支柱型产业之一,活件来源不用发愁、销路不用发愁、甚至于印刷质量也不必过多计较,只要大体可以辨认即可,而当时在美观方面也并没有更高的要求。当然这样的景象除了使极个别乐于偷懒、不求上进的企业也能维持运营之外,对于整个行业的进步是非常不利的。到了改革开放阶段,国内的印刷业才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
市场经济初期,只要认真引进机械,扎实学习技术,业务量是不用为难的。日前笔者参加苏州印博会时,有幸现场参与了由兆迪公司主持的印企发展技术交流会,了解到当初由于企业数量少、产量低,有时客户必须邀请到所有厂家代表,根据生产能力来分配业务,也就是所谓的“印刷活件没有做完的时候”。这还要看是否与印刷厂有良好的关系。那时业内盛行这样一句话“印刷机一开,利润自然来”、“印刷活件就是印刷钞票”等等。此言非虚,那时印刷业几乎是一个“暴利”行业。
于是乎,瞬间犹如雨后春笋般,各类大大小小的印刷企业纷纷冒了出来。这成为行业内一股新鲜的血液,他们带来资金的同时、还引进了技术和人才,一时间印刷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境况。不过一些新入市的企业在跟风的同时,似乎忽略了市场经济的杠杆正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供需关系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可是众多投资者偏偏对印刷业是“情有独钟”,或者应该说是很不甘心:凭什么,我们刚刚入行就会遭遇这种严冬?国人通常的思维会从自身找原因,是我的设备不好吗?于是新一轮购买设备的大战再次拉开:你卖小森,我就要罗兰,明天又开始攀比谁有海德堡!如今的价格不菲的商业轮转机型又成为业内追逐的新宠。
但是市场的发展并不只由产量来决定,产出与需求不成正比就必然导致供需失衡、价格波动。小规模企业为了维持运营而下调价格,于是你降一点、我降一点,就这样降到了大家都无利可图的地步仍不罢手, “赔钱赚吆喝”,只为保住现有客户群。但市场是无情的,这样只会更快地丧失掉自身优势,最终一片“大好河山”消失殆尽。
不仅如此,此时原料价格持续走高无疑又对印刷业来了个雪上加霜:做了赔钱,不做更赔钱。买来的机器不能停放损耗,雇佣的员工不能闲着等活。为了降低成本压力,只能减少工人薪资待遇,这样又陷入到人才飞快流失的怪圈。接下来印刷人似乎能做的就只有互相厮杀、搏取那不算很大的市场了。
庆幸地是主管机构部门、业内专家、企业老总在各种场合下开始不断地呼吁停止这种近乎疯狂的自杀性竞争。北京就在近日应各会员单位要求,针对现今最为突出的商业轮转机恶性竞争的问题成立专门的工作委员会,京城内各大知名印刷企业成为主任单位。这是相当有意义的创举:商业轮转机每台设备动辄上千万,如果这样高额的技术设备都无法保住基本利润,那么印刷业的其它工序就更谈不上盈利了。反之,如果这块的利润得到了保护,那么借鉴学习商轮转的经验,推而广之到印刷的其它相关工序间,最终也会真正挽救印刷业。
尽管外部环境不容乐观,但饮鸠止渴的做法只会把印刷人推入绝境。还有谁能在此时力挽狂澜?也许我们应该明白:其实真正能帮助印刷业的只有我们自己!